在嵌入式系统的硬件设计中,嵌入式微处理器和外围设备接口技术是两个最为核心的部分,然而支撑这个两个部分的基础确实电子电路的基本技术。任何一个嵌入式系统的设计都离不开电子电路的设计。作为嵌入式系统设计师的考试,对这方面的考查或多或少有几题,但在整个考试题目中所占的比例不多。过去的两分考题中,06年考了4题,07年没有考查相关题目。这不能说明以后的考试就不会考查这方面的知识,毕竟这个部分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基础。同时,在嵌入式的一些基础知识题目的解题中,也需要一定电子电路设计的基础知识。电子电路设计的基础知识可以写成几本书,但是不要害怕。正是如此,考试考查的只可能是重要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去的真题也验证了这一点,考查的都是电子电路设计的基本步骤,一些基本概念、布线布局的基本原则以及抗干扰的一些基本措施。想当年,我也是这样赌一把,把教程上的基本东西梳理清楚,感觉可以应用考试的题目。当然这是一种偷懒的做法,如果您有时间和精力,完全把握这方面的内容是件好事情。
(1)电路板设计主要分为3个步骤:设计电路原理图、生成网络表、设计印制电路版。
(2)网络表是电路原理设计和印制电路板设计中的一个桥梁,它是设计工具软件自动布线的灵魂。
(3)网络表的格式包括2部分:元器件声明和网络定义。(缺少任一部分都有可能在布线的时候出错)
(4)电路原理图设计不仅是整个电路设计的第一步,也是电路设计的基础。包括以下的一些具体步骤:
(1)PCB设计是电子产品物理结构设计的一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电路的原理和所需元件的封装形式进行物理结构的布局和布线。
(2)PCB设计包括下面一些具体步骤:
(1)高频信号线一定要短,不可以有尖角(90度直角),两根线之间的距离不宜平行、过近,否则可能会产生寄生电容。
(2)如果是两面板,一面的线布成横线,一面的线布成竖线,尽量不要布成斜线。
(3)一般来说,线宽一般为0.3mm,间隔也为0.3mm,这个长度约为8~10mil。但是对于电源线或者大电流线应该有足够宽度,一般需要60~80mil。焊盘一般为64mil。
(4)单面板的生产工艺都很差,因此,单面板的焊盘尽量做得大一些,线要尽量粗一些。
(5)铜膜线的地线应该在电路板的周边,同时将电路上可以利用的空间全部使用铜箔做地线,增强屏蔽能力,并且防止寄生电容。
(6)电路图上的地线表示电路中的零电位,并用作电路中其他各点的公共参考点,在实际电路中由于地线阻抗的存在,必然会带来共阻干扰,因此,在布线是,不能将具有地线符号的点随便连接在一起,这可能引起有害的耦合而影响电路的正常工作。
(1)地线设计:在电子设备中,接地是控制干扰的重要方法。
(2)电磁兼容性设计
(3)去耦电容配置。
配置去耦电容可以抑制因负载变化而产生的噪声,是印制电路板的可靠性设计的一种常规做法。配置原则如下:
(4)PCB的尺寸与器件的布置。
(5)散热设计。
(1)EDA是指以计算机为工作平台,融合了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智能化技术最新成果而研制成的电子CAD通用软件包。利用EDA工具,电子工程师可以将电子产品的由电路设计、性能分析到IC设计图或PCB设计图整个过程在计算机上自动处理完成。
(2)“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
先从系统设计入手,在顶层进行功能框图的划分和结构设计。在框图一级进行仿真和纠错,并用硬件描述语言对高层次的系统行为进行描述,在系统一级进行验证,然后用综合优化工具生成具体的门电路网表,其对应的物理实现级可以是PCB或专用集成电路。
(3)VHDL是一种全方位的硬件描述语言,包括系统行为级、寄存器传输级和逻辑门级多个设计层次,支持结构、数据流、行为3种描述形式的混合描述。
(1)故障检测:判断故障是否存在,即只判断有无故障。
(2)故障诊断(故障定位):不仅判断故障是否存在,而且指出故障位置。
(3)仿真:对设计过程中得到的电路参数验证其正确性。
(4)测试:判断产品是否合格。
(5)可测试设计的3个方面是:测试生成、测试验证、测试设计。
(6)JTAG测试接口是IC芯片测试方法的标准。
(1)形成干扰的3个基本要素:干扰源、传播路径和敏感器件。
(2)干扰的耦合方式:干扰源产生的干扰信号要通过一定的耦合通道才对系统产生作用。
(3)抑制干扰源的技术
尽可能减小干扰源的du/dt和di/dt,这是抗干扰设计中最优先考虑和最重要的原则。
(4)切断干扰传播路径的技术
(5)提高敏感元件的抗干扰性能
1、2006年38题
电路板的设计主要分为三个步骤,不包括(38)这一个步骤。
(38)A、生成网络表B、设计印制电路版
C、设计电路原理图D、自动布线
<答案>:D
见复习笔记1,这是嵌入式硬件设计的常识。
2、2006年39题
现代电子设计方法包含了可测试设计,其中(39)接口是IC芯片测试的标准接口。
(39)A. BISTB. JATGC. UARTD. USB
<答案>:B
见复习笔记6,概念性问题。
3、2006年40题
多层印制电路板(4层或者4层以上)比双面板更适合于高速PCB布线,最主要的原因是(40)
(40)A. 通过电源平面供电,电压更稳定。
B. 可以大大减小电路中信号回路的面积。
C、多层印制电路板工艺简单。
D、自动布线更容易。
<答案>:B
可以用排除法,根据常识首先可以排除C和D。
见复习笔记7,布线时尽量减少回路环的面积,以降低感应噪声。因此,相比之下,B选型是最主要原因。
4、2006年41题
下面不符合数字电路(或者集成电路)的电磁兼容性设计方法的是(41)
(41)A. IC的电源及地的引脚较近,有多个电源和地。
B. 使用贴片元件,不是用插座。
C. IC的输出级驱动能力应超过实际应用的要求。
D. 对输入和按键采用电平检测(而非边沿检测)
<答案>:C(参考郭春柱著的《嵌入式系统设计师案例导学》)
数字电路(或集成电路)的电磁兼容性(EMI)设计在进行器件选型时,通常遵循一下原则:
(1)在满足技术指标前提下,尽量选用低速时钟的IC。
(2)所选IC的电源及地引脚较近。
(3)所选IC有多个电源及地线引脚。
(4)所选IC的输出电压波动性小,输出级能力不超过实际应用要求。
(5)所选IC的电源瞬态电流(穿透电流)低。
(6)所选IC的输入电容尽量小。
(7)所选IC具有可控开关速率。
(8)所选IC地线反射较低。
(9)建议在PCB上焊接表贴芯片。
在EMC电路技术方面,通常遵循以下原则:
(1)对输入和按键采用电平检测(而非边沿检测)。
(2)降低负载电容,以使靠近输出端的集电极开路驱动器便于上拉,电阻值尽量大。
(3)使用前沿速率尽可能慢而且平滑的数字信号(不超过失真极限)。
(4)在PCB样板上,允许对信号边沿速度或带宽进行控制。
(5)微处理器散热片与芯片之间通过导热材料隔离,并在周围多点射频接地。
(6)不能在看门狗或电源监视电路上使用可编程器件。
(7)电路中尽量配置一只高质量的看门狗。
(8)电源的监视电路要对电源中断、跌落、浪涌和瞬态干扰有抵抗能力。
到这里,关于嵌入式系统设计师考试的硬件方面的复习笔记也就整理完毕了。后面有时间的话,继续嵌入式软件设计和系统体系设计方面的内容。前面的文章得到了不少朋友的评论,收到不少他们的来信。谢谢你们的支持,希望我的这些文章能帮到你们。祝大家好运,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