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制电路板(PCB)是电子产品中电路元件和器件的支撑件,它提供电路元件和器件之间的电气连接,是目前电子器材用于各类电子设备和系统的主要装配方式。鉴于PCB设计的好坏对抗干扰能力影响很大,因此,PCB的设计除必须遵守一般原则之外,还应符合抗干扰设计与电磁兼容性的要求。
首先应考虑PCB尺寸大小。PCB尺寸过大,印制线条长,阻抗增加,抗噪声能力下降,成本也增加;过小,则散热不好,且邻近线条易受干扰。在确定PCB尺寸后,再确定元件的位置,一般来说,应把模拟信号、高速数字电路、噪声源(如继电器、大电流开关等)这三部分合理分开,使相互间的信号耦合为最小。最后,根据电路的功能单元,对电路的全部元器件进行布局。在确定元件的位置时要遵守以下原则:
布线的原则如下:
印制电路板的抗干扰设计与具体电路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下从四个方面讨论PCB抗干扰设计的措施。
根据印制线路板电流的大小,尽量加粗电源线宽度,减少环路电阻。同时使电源线、地线的走向和数据传递的方向一致,这样有助于增强抗噪声能力。
印刷电路板上,电源线和地线最重要。克服电磁干扰,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接地。对于双面板,地线布置特别讲究,通过采用单点接地法,电源和地是从电源的两端接到印刷线路板上来的,电源一个接点,地一个接点。印刷线路板上,要有多个返回地线,并都会聚到回电源的那个接点上,就是所谓单点接地。所谓模拟地、数字地、大功率器件地开分,是指布线分开,而最后都汇集到这个接地点上来。与印刷线路板以外的信号相连时,通常采用屏蔽电缆。对于高频和数字信号,屏蔽电缆两端都接地。低频模拟信号用的屏蔽电缆,一端接地为好。如能将接地和屏蔽正确结合起来使用,可解决大部分干扰问题。电子设备中地线结构大致有系统地、机壳地(屏蔽地)、数字地(逻辑地)和模拟地等。地线设计的原则是:
性能好的高频去耦电容可以去除高到1GHZ的高频成份。瓷片电容或多层陶瓷电容的高频特性较好。去耦电容有两个作用:一方面旁路除掉该器件的高频噪声。数字电路中典型的去耦电容为0.1uF,有5nH分布电感,它的并行共振频率大约在7MHz左右,对于10MHz以下的噪声有较好的去耦作用,对40MHz以上的噪声几乎不起作用。1uF、10uF电容,并行共振频率在20MHz以上,去除高频率噪声的效果要好一些。在电源进入印刷板的地方并一个1uF或10uF的去高频电容往往是有利的,即使是用电池供电的系统也需要这种电容。每10片左右的集成电路要加一片充放电电容,或称为蓄放电容,电容大小可选10uF。最好不用电解电容,电解电容是两层薄膜卷起来的,这种卷起来的结构在高频时表现为电感,最好使用胆电容或聚碳酸酯电容。去耦电容值的选取并不严格,可按C=1/f计算, 即10MHz取0.1uF。对微控制器构成的系统,取0.1~0.01uF之间都可以。退耦电容的一般配置原则是:
对于微控制器时钟频率与总线周期特别快、含有大功率与大电流驱动电路以及含有微弱模拟信号电路与高精度A/D变换电路的系统,应特别注意抗电磁干扰。
可用串电阻的办法,降低控制电路上沿跳变速率;尽量为继电器等提供某种形式的阻尼;使用满足系统要求的最低频率时钟且时钟产生器尽量靠近到用该时钟的器件;石英晶体振荡器外壳要接地;用地线将时钟区圈起来,时钟线尽量短;I/O驱动电路尽量靠近印刷板边,让其尽快离开印刷板;对进入印刷板的信号要加滤波,从高噪声区来的信号也要加滤波,同时用串终端电阻的办法,减小信号反射;集成电路上该接电源的端不要悬空,闲置不用的运放正输入端接地,负输入端接输出端印制板尽量使用45折线而不用90折线布线以减小高频信号对外的发射与耦合印制板按频率和电流开关特性分区,噪声元件与非噪声元件要距离远一些单面板和双面板用单点接电源和单点接地;时钟、总线、片选信号要远离I/O线和接插件;模拟电压输入线、参考电压端要尽量远离数字电路信号线,特别是时钟;对A/D类器件,数字部分与模拟部分不要交叉;时钟线垂直于I/O线比平行I/O线干扰小,时钟元件引脚远离I/O电缆;元件引脚尽量短,去耦电容引脚尽量短关键的线要尽量粗,并在两边加上保护地;高速信号线要短要直;对噪声敏感的线不要与大电流、高速开关线平行;石英晶体下面以及对噪声敏感的器件下面不要走线弱信号电路、低频电路周围不要形成电流环路;任何信号都不要形成环路,如不可避免,让环路区尽量小;每个电解电容边上都要加一个小的高频旁路电容用大容量的钽电容或聚酯电容而不用电解电容作电路充放电储能电容,使用管状电容时,外壳要接地。
电源在向系统提供能源的同时,也将其噪声加到所供电的电源上。电路中微控制器的复位线、中断线以及其它,一些控制线最容易受外界噪声的干扰。电网上的强干扰通过电源进入电路,即使电池供电的系统,电池本身也有高频噪声。模拟电路中的模拟信号更经受不住来自源的干扰。
开关电源对电网传导的骚拢及开关电源的辐射骚扰的主要因素是非线性流和初级电路中功率晶体管外壳与散热器之间的耦合在电源输入端产生的传导共模噪声。抑制方法为:对开关电压波形进行“修整”:在晶体管与散热器之间加装屏蔽层的绝缘垫片,在市电输入电路中加接电源滤波器尽可能地减小环路面积在次线整流回路中使用软恢复二极管或在二极管上并联聚酯薄膜电容器;对晶体管开关波形进行“修整”。另外,由于二极管反向电流陡变及回路分布电感与二极管结电容等形成高频衰减振荡,而滤波电容的等效串联电感又削弱了滤波的作用,因此在输出改波中出现尖峰干扰,为此应加小电感和高频电容以减速小输出噪声。
传输电缆的形式较多,双绞丝在低于100KHz下使用非常有效,高频下因特性阻抗不均匀及由此造成的波形反射而受到限制;带屏蔽的双绞线,信号电流在两根内导线上流动,噪声电流在屏蔽层里流动,因此消除了公共阻抗的耦合,而任何干扰将同时感应到两根导线上,使噪声相消;非屏蔽双绞线抵御静电耦合的能力差些,但对防止磁场感应仍有很好作用,其屏蔽效果与单位长度的导线扭绞次数成正比同轴电缆有较均匀的特性阻抗和较低的损耗,从直流到甚高频都有较好特性。传输线最好的接线方式是信号与地线相间,稍次的方法是一根地、两根信号再一根地依次类推,或专用一块接地平板,将负载直接接地的方式是不合适的,这是因为两端接地的屏蔽层为磁感应的地环路电流提供了分流,使得磁场屏蔽性能下降。
至于电缆线的端接,在要求高的场合要为内导体提供360°的完整包裹,并用同轴接头来保证电场屏蔽的完整性。
静电放电可通过直接传导、电容耦合和电感耦合三种方式进入电子线路。直接对电路的静电放电经常会引起电路的损坏,对邻近物体的放电通过电容或电感耦合,会影响到电路工作的稳定性。防护方法:建立完善的屏蔽结构,带有接地的金属屏蔽壳体可将放电电流释放到地金属外壳接地可限制外壳电位的升高,造成内部电路与外壳之间的放电;内部电路如果要与金属外壳相连时,要用单点接地,防止放电电流
流过内部电路;在电缆入口处增加保护器件;在印刷板入口处增加保护环(环与接地端相连)。